在路上,探寻深奥的中国

——读《寻路中国》有感

近日有幸阅读完彼得·海勒斯的“中国纪实三部曲”尾曲《寻路中国》(英文名《County Driving》)。作为想要了解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读者。读罢此书,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中肯与客观。

《寻路中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跨世纪中国的突变,字里行间暗示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所经历的或好或坏的变革。《寻路中国》从长城开始,历经乡村与工厂的转变,从作者的旅途之中我们发现了这个奇特但又平常,简单而又复杂的中国发展之路。

在第一部长城之路中,作者沿着古老的长城遗址一路向西,穿越多个省份,探访着每一道城墙上的古老痕迹,与现代中国的发展或多或少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城之路,他更多的目睹了“西部大开放”政策刚刚实行时的中国西部,一片因上一代破坏而黄土遍地的地方。人们在碰撞中的思想与这日新月异的社会共同发展着,而当老人们留了下来,年轻人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时,一个个中国城镇的变化也就正式开始了。

正如作者亲眼所见,长城脚下的居民正一点点被这迅速发展的社会所吞噬,而他们也正在适应这个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社会。每一个做法似乎是为了人民,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当一切都看透本质时,一切开始的源头也就暴露出来了——经济利益更为至上。

作者彼得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他的想法:假如这一切仍将持续下去的话,那么未来,长城脚下的居民将越来越少,众多的乡镇将消失——这是趋势。而彼得的态度却是很客观,带着乐观与失意:人在发展,而环境却在变化多端——“这不利于中国政府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长城之旅的结束是在一批批警察的干扰下不得不中止的,这让彼得很扫兴。当他回到北京之后,一个新的计划开始从他的脑海浮现。不过当租赁公司经理看到他所驾驶的越野的公里数表时,似乎有一个细节又出现了——租赁公司是不允许将车开出北京市的,但是彼得违反了这条规定。而当经理问清细节之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与其他人和员工在说“他竟然开到了甘肃,内蒙!”——“这就是中国人,事后求谅解比事前得到许可要容易得多。”

第二部的村庄序曲是从作者海勒斯与朋友一同在北京郊区的怀柔三岔村租下的一套房子中开始的,这一部的主人公——也是《寻路中国》最清晰的主人公——魏子淇和他的一家人。在这一部中,作者通过近十年的体验,感受着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农村的影响,也通过在村庄的所见所闻学到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及社交的习俗。俗话说“入乡随俗”,作者海勒斯对此也身体力行。

在这一部里面,对魏子淇生活的描写折射出中国普遍农村的发展历史——修路、通车、致富……同时,一系列的政策的改变,让中国农村逐渐变为城镇,成为一些城市人追寻乡下的驿站。

而这样的变化,让中国的农村再也无法回到那天然、纯朴、亲近自然的状态了,魏子淇开始了他的经商之路,原来村里唯一一个识字的他渐渐从默默无闻变为村里最重要的人物。他也因为这一切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他入党了,而他并没有因为叮嘱而退却,因为曾经,有个人告诉他不要接触政治。

但是,一切表面正常变化下的中国,或许还存在一股股的暗涌兴风作浪。

北京医院对待乡下人的态度让作者有些嗤之以鼻,因为魏子淇的儿子魏嘉患上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此作者第一次到北京的儿童医院,同时也是魏家第一次进入北京的大医院。为了给魏嘉输血,作者还与医院工作人员争辩了一番——时值艾滋病血源传播疯狂的新千年初,这样的场景在作者笔下出现也是情理之中——最后通过作者海勒斯的朋友关系查到了那个医院的血源正常,他才放心。

但是,那件事之后,作者海勒斯在笔下似乎对中国医院的服务态度的语气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说“气的发抖”。

魏嘉经历了一场大病缠身,之后魏家的后续发展之路似乎印证了古人的成语:“否极泰来”。魏子淇的农家服务事业慢慢开始腾飞,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到乡下,开始了一场似乎宁静的宁静之旅。而这样的变化也在海勒斯的笔下细细体现。中国飞速发展的印证,在这个三岔小村得到发挥和体现——其实,这是一个缩影。

这样,告别了魏子淇一家,告别了三岔,海勒斯回到了城市。但是,他在三岔的房子,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时常可以回归的记忆。

告别乡村的同时,海勒斯开始了他的南下计划。而此时的中国南部沿海及内陆,正在上演着一场飞一般的建设狂潮。海勒斯选择的,是沿海开放前沿之一的浙江南部,以丽水为中心,他开始了自己这一段中国之旅的最后的行程。

于是,第三部,工厂,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这一部,作者更多的关注到了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打工者,他们有些达不到工作年龄而身份证造假,也有捆绑进行招聘参加工作岗位的——这都发生在2005年左右的中国。在此期间,南方每个城市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一个又一个新的城市将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后建成。而在此之前发生的,是这些城市那已经开动的加工行业——这个“中国制造”的原产地。

海勒斯在第三部中,把他的重点转向了陶氏一家、罗师傅和小龙——这些是一个时代打工者的缩影——或者携家带口,或许老谋深算,或许踌躇满志。但都为了生计,而暂时寄人篱下,打工养家糊口。

海勒斯从工作、生活、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劳动关系方面写出了他们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中的贡献。更写出了中国人之间的信任与不信任之间说不清的关系。在他的笔下,陶氏姐妹和陶父、玉凤与老板因迁工厂而斗智斗勇更展现出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生存抉择——年长的更喜欢随遇而安,而年轻人更喜欢到外面去闯一闯。

第三部类似于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结合,虽然人物或人物群体相对清晰,但事件种种,所折射的中国以及中国人又是千姿百态,一篇拙作不能以一概全。更多的,还是需要读者们的亲身体味。

读完此书之后,对于海勒斯寻路的中国感到无限感慨。这是我们刚刚经历的中国的真实情况,而这一切也在我们每天的渡过中成为了历史。而海勒斯从他的笔下写下了自己对于新世纪初中国的记忆与看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回味,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我们需要学习自己刚刚过去的历史中的正确与错误,来作用于下一阶段的发展。

《寻路中国》看似游记,但高于游记;读似史哲,但趣过史哲。或许有些东西在匆忙之中的破碎时间的阅读不能一一抓取出来,但是,在未来,或许这些就出现于我们身边,成为现实。现在不出现,只不过是时机不对罢了。

而对于中国的发展,借海勒斯的《寻路中国》,我有了更深刻更新的想法:第一、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世界,但不决定着世界。这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而影响更突出表现在经济,政治则成为改革开放之时一直沉闷的变革方向。由此而来的,是一些官腔的培养、一堆烂摊子的积累、一种不平等的对人态度,或许在未来中国执政者的发展会更加努力克服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们现在在努力。

第二、中国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至少是很大一部分人。对于海勒斯,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喜悦的变化,虽然污染还在,当初的旧观念还在,但是这个在变的国家从未停止脚步,于是她的发展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更何况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大国的衰微使得这一切更为突出。

第三、外国眼中的中国仍有亟待改进的地方,更多的是人的态度。当海勒斯对中国的生活速度、中国人之间的交心有了切身体验的时候,他,作为一个身临其境的外国人,更多的发表了自己的对比与希望。或许他所说的习惯是这个千年文明国度的积淀,改起来也没多大变化。然而希望仍在,这一切也不是徒劳无功的。

在我读完之时,偶然见到《语文报·高中版》暑假特刊对《寻路中国》的介绍,说是2011年度新浪读书推荐书目的首位,不过这一切的书目排行对我这个不看图书榜的人没有多大作用。我只是庆幸《语文报》的登载或许能唤起更多的青年人们关注当代中国发展的心,这也是一个国家应该做的——不能让他们的年青一代失去关注、发展事业与理想的心。

写于2012年7月28日

改于2012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