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临县正觉寺(太钢)希望小学支教总结

这是这个暑假我的社会实践报告的一部分(有些透露相关隐私因此没有公布),其实都是些个人观点。希望未来的支教成员能有所借鉴。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处评论交流~感谢各位的支持~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临县正觉寺(太钢)希望小学支教总结

山东科技大学 张宁

从2014年7月31日至2014年8月15日,我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向阳花公益助学团晋之梦山西支教队成员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支教生活。在此感谢队员们以及曾经帮助过我的朋友老乡,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以及其他成员的支教过程才能顺利完成。同时,也感谢各位家长的体谅和学生的参与,没有你们支教如同空壳,也就没有继续进步的奠基石,在此再次表示感谢!我坚信,下一届支教队将在我们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能够带给你们更好的支教课程及其他必需学习物资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这十几天支教生活的总结。我曾一直坚信一点: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知道什么东西怎么样。个人观点,如有偏颇,请多包涵。

7825

第一部分:支教建议

一、备课情况

本次支教我所负责的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写作”(具体课程定位详见后文附件“电子教案”),教授年级为五六年级。在支教之前,由于团队资金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课所需的文房四宝无法配齐,因而本课程正式排课为1节/周(理论上应最少2节/周)。但实际本课程在支教期间只上了一节。因为本课程是鉴赏+实践课程,而实践又占绝大部分,因而最终实际课程只进行了一节,非常可惜。另一方面,“写作”课程安排为4节/周,按照教学安排进行的非常顺利。

另外,在高年级分班后,我也同时负责高年级(初三高中班)(以下简称“高年级班”)的“写作”课程,同时做报告一场,共3节课。

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五六年级

8月2日 写作 学法指导

8月4日 写作 自然景观讲解

8月5日 写作 自然景观写作

8月6日 中国传统文化 精品课内容

8月8日 写作 自然景观点评,看图作文讲解

8月9日 写作 看图作文写

8月10日 写作 去图书室看书

8月11日 写作 看图作文点评

8月12日 写作 想象作文训练,结课

8月13日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书法家赏析,结课

高年级班

8月4日 写作 《幸亏有你》《见证》写作布置并撰写

8月6日 写作 习作讲解,作文布置:“生命的地平线”

8月9日 写作 习作讲解,作文布置:“讲真话”

8月10日 报告 《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学法指导)

其中,有部分课程并没有进行下去,主要原因如下:

1、五六年级课程安排临时调整,同时因班级纪律问题耽误课程进度。因而将最后一节中国传统文化取消改上写作最后一节课。

2、高年级班因“生命的地平线”无撰写情况,无法因材施教进行讲解。因而8月9日课程取消。

二、实际上课情况

本次支教我主要负责五六年级的“中国传统文化”、“写作”课程,在高年级分班后又负责高年级班的“写作”课程。横向对比,五六年级上课人数约30人左右,高年级班上课人数约10人左右。五六年级整体思维活跃但课堂纪律较差,高年级班虽然课堂纪律好于五六年级,但是整体不如其活跃(这与常规学期上课的情况如出一辙)。

学生反映和师生互动方面。由于“写作”课程定位是语文课的辅助课,一般上课情况就不特别重视师生互动,因而两个年级在上“写作”课时师生互动的确较少,于是学生反映出一些枯燥和不愿跟进的情绪。而五六年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于其课程的性质,互动是必须的。因而整体课程互动较多,学生也比较喜欢。

在此情况下,建议未来对于一些新课程,多注重师生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作为传统课程,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惯性可能在师生互动上有所欠缺。这时可以多请教一些相关老师,了解现在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变革(例如“慕课进校园”、“翻转课堂”等模式的提出与创新),慎重而又大胆的对传统课程进行教学变革。可能会对支教地区的孩子有些观念上的改变,同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三、课程设计建议

课程设计方面。第一,由于当时两门课都是按照20课时进行的,在我所支教的情况来看课时设计是比较充足的,因而建议未来课程设计时以20课时为起始点进行备课。第二,本次支教第一次出现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K12)的学生全覆盖的情况,分班后高年级班的课程基本上是现备的。因此出现了准备不足的情况。建议未来进行课程设计时,尽量每个人将K12划成三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重点以小学课程备课为主,初中高中课程准备为辅。精备小学,初备中学。以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建议方案是:让队员选择一门课程,重点备课放在小学(或初中、或高中),但其他年级也要略备一下。这样既可以保证我们派去的成员可以教授不同的课程,又可以让这个成员所教授的课程能够覆盖几乎所有的年级。

另外,整个团队备课也需要着重进行平衡,例如本次支教队教学英语的老师就比其他老师要多。虽然支教地的英语水平一般偏下,但是不能以数量顶质量,将更多的老师侧重于某一科。建议未来进行队员选拔时,对教授课程一项要进行考虑,并作为选拔的一项标准。即防止宁可空缺,不得滥用的情况。

四、其他方面

1)班主任、任课老师方面

其实作为一个班教育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此次支教我感到班主任在与任课老师在传达相关队长安排以及课程调整方面做的并不到位。主要发现问题及改进建议如下:

I、班主任每日或隔日与队长开班主任例会,这的确在班主任和队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队长并不直接与任课教师进行任务传达,致使其他任课老师并不知道下一步队伍安排是什么。基本上很多时候都是事情到了该任课老师了才知道这件事,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有问题的。

建议:充分调用副班主任的职责,本次支教副班主任并没有任何明确的任务,因而实际作用为零。建议未来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与任务分派情况下,由副班主任具体传达到每一个任课老师处,防止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

II、任课老师调课时,由于支教队比较小,因而在两人协商后可直接口头告知班主任即可。不过建议还是在上课前一天或半天能将课程定下来。不要拍脑袋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

建议:队长对安排课表要做到提早认知,是按照星期上课还是按照支教天数来上课?是按照星期来安排课表还是按照支教天数来安排课表?这些是在到支教地前一天或开学前一天需要在成员会议之前就要决定的。

2)招生方面

招生方面由跟队老师赵晓燕的建议总结的:由于我们的队伍性质,在招生时,建议不要招收准一年级的学生。在此次支教期间出现了弟弟与哥哥过于亲近致使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由于我们的支教并不是义务托儿所,因而在招生时一定要谨慎选择学生,有一定问题且队伍无法处理的学生坚决不能录取。

更多的,个人认为,支教队无需将支教年级分得很细,只需要以各年级层次分班就行。建议未来分班情况如下: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

同时,虽然本次出现了高年级临时分班的情况。但是这是否是常态仍然需要历史考证。

另外我们这次高年级人数略少,同时我们的支教准备不足导致生源略有流失。为此我的建议是:对于高年级班,如果生源不多于10人,建议无需开设。如当地学生非常需要可成立独立辅导小组,给予他们一定的预习式的课业辅导和学法指导(报告形式,但不是这次支教的报告形式)。

3)活动组织方面

活动组织方面,这次队长的任务分配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整体来说所有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是很顺利的。在此给予以下总结和几点建议:

I、活动安排到人负责,由人在每晚会议时向全体通报活动进展以及全体成员需要做的事。活动负责人是直接与队长对话的人,全面负责此次活动。

II、但此次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活动负责人并不把活动的整体流程通报全员,而是认为谁负责就知道谁的哪一块就行。这样做其实在管理层面是不妥的,更狠的说法是“这是上个世纪的管理方法”。很多管理人员觉得小团队有些活动安排什么的通报全员没什么意思,但其实不然。通报全员不仅仅是为了如果出现本该负责的负责人因故不能出场时,可以有人知道流程并及时替补上;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每个团队成员觉得这是我自己的活动,更加增强团队凝聚力。为此建议未来应将活动流程及负责情况全面的全员告知。这样才可万无一失。

III、负责人权威性与责任心不足,更多的体现在负责人认为有队长副队长在,自认为责任相对减弱。为此未来建议在组织活动时,负责人为临时队长或副队长,有成员调动与管理的权利。队长或副队长此时的任务仅仅是监督临时队长或副队长的活动执行情况和安全问题。不再负责活动细则方面。具体此条是否可以执行还需要看队长与副队长的意见。

4)后勤方面

本队后勤在伙食供应上应该是几个支教队里面最好的了吧。虽然很多女队员觉得仍不满足,要求“一日更比一日高”。但是整体来说,此次支教后勤方面做得是相当可以了。以下是经验教训及建议总结:

I、到支教地后,建议除了忙活自己的事情以外,首先应有一个人去厨房转悠一下,了解一下主要的东西都放在哪。并找到一个可以烧水的器具,先烧上热水。因为刚刚赶到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都基本想不到未来两个小时如果口渴或者其他情况需要热水的话没有热水的情景。(PS:独生子女的通病?)同时热水可以消毒,有需要的话可以用热水消毒。

II、同上,建议一人在除厨房外其他地方随处转转了解支教学校的设施情况,对未来做好打算。

III、以上两条并不一定是管理后勤或者队长副队长去做,只要有心的队员都可以去做。(建议队长在临走前不用安排人去做好这两条,只要在队里说一句就行。到地自然有人去做。)

IV、值日生安排是必须的,但是必须在队伍里强调到时谁有空就可以去帮忙。建议在后勤方面给予后勤负责人一定的人事调用权。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有权调用任一空闲非值日生去帮忙。

V、提高队员后勤责任意识的同时,也需要其把握后勤与正常教学的平衡点。

5)组织架构方面

本次支教队总体来说组织架构是良好的,各种运行机制是比较完善的。不过仍有些许建议提出如下:

I、建议宣传组的日常工作同此次支教后期阶段情况相同:负责不同方向的人凑在一起进行商讨。但是建议是在当天商讨明日的宣传工作,而不是进行总结。虽然大头的写稿摄影工作还是在第二天进行,但是第一天有讨论的话要什么稿、摄什么角度的照片大体有个数了,第二天只要做就好。而且这样的会议不会特别长,不用像此次每天还得现选照片。当天照片当天取并发即可。

II、调研组在家访前跟学生回家的安排跟后期一样:即将全校所有学生按照村子进行排队并组织老师跟队。但更多的建议还是在入学登记时就做好文章,建议入学登记表修改如下:

家长姓名 学生姓名 准年级 性别 现住址 联系号码 联系号码 学生辈分 备注
张三 张小一 六年级 一村 13888800000 大姐
张小二 四年级 二姐
张小三 二年级 弟弟
李四 李一 初三 二村 13986600500 大姐
李二 初二 二弟
李三 五年级 三弟

III、财政物资与后勤建议选择两人共同分管负责并让两人定期结余,因为这两项都是涉及钱财的也是唯一涉及钱财的两项。因而合并可以有效管理团队进出帐情况。有利于账目汇总与制表。

 

 

第二部分:支教感悟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当最后两节诗句铿锵有力的从学生们的嘴中吐露,经历了近20天的支教生活终究还是结束了。紧接着的电闪雷鸣与停电让我们看到了在城市里看不到的繁星满天,那耀眼的北斗七星似乎在给我们,给陪伴我们二十天的学生指引着未来前进的方向。

晚上,觥筹交错,每个人都释放着自己的情绪,各种分别与不舍、各种放松与自由的想法随心而去。这,就是支教最后离别前夜的片段。

支教给了我们很多,但更多的给了我一种深刻的认识。就如前文所说:“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知道什么东西怎么样。”于是,我来了,我来去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这,才是真正的支教。

一、课堂

我一点也不惧讲台,在大学我就为班里创办“四班讲堂”并做过多次演讲。但是,站在这里的讲台,我更多的是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一点一字都会影响着这虽道路通畅但险要众多的大山里的孩子。

我所执教的是五六年级班的写作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前我经过了初备和课前预备两道工序来充实我的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以知识的传授与眼界的开拓。但是,还是有些出人意料:五六年级的孩子竟然比三四年级还要顽皮。于是,在后续的几堂课上,几乎我都要用十分钟来进行纪律教育。甚至于到最后逼不得已开始用“棍棒”来进行教育了。

当然我们是不会用这种东西来打孩子的。但是山区的孩子性格独特,并且家长的教育方式是让其野性发展(我们队员有一个称呼叫“散养”),因此整体来说孩子的纪律性和自律性不强。前者是听命令,后者是对命令的习惯养成。

其实,我们在这的两周多时间根本改变不了这样的习惯,但是,我们仍想努力让这些孩子能够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去努力改正这样的状况。因为这样着实对课堂进程是个挑战。

于是,那一天,同教育组的几个男老师一同去五六年级班“教育教育”孩子去了。等我接到通知赶过去的时候,班里异常安静,抽泣声不断。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感觉三个男老师去班里挨个说教的确有点略狠。班主任冬冬老师也出来跟我说有点略狠,让我去唱红脸。虽然心里可怜这些孩子,但是我还是对冬冬说:“没事,他们皮惯了,也应该有点教训了。”要知道,之前因为纪律,冬冬老师已经被气哭了。

每个支教的队员都是爱学生的,但是,有些事,仍要去做。因为在中国,不做,是害了他们的未来。这不是负责任的表现。

二、课外

相反,课外时活动,我们班却是最欢腾的。放学了留在学校跟老师做各种体育运动的以及游戏的,几乎个个是我们班的学生。刚开始还好,结果到最后以至于有些队员萌生了厌烦情绪。我也曾经跟他们玩过,说实话,跟山区孩子玩就是拼体力的活。打羽毛球个个高远球高手,吃完饭有力气就各种狂奔你追都追不上。要知道放学之后队员们都没有吃饭,而值日生也在做饭,一天的劳累已经让队员没有太多精力跟孩子们玩了。但是,还是有队员喜欢陪学生玩。“没什么,就是爱孩子”,一个队员说到。

……

“不要,快拿回去吧。”

而这,是支教期间发生的感人一幕中的一个片段,缘由是五年级学生刘旭鹏递给送他回家的队员王倩倩一瓶玉米饮料时,王倩倩婉拒了:“我们队里有纪律,不能拿同学家里的东西。”几经波折后,王倩倩还是将饮料留在了刘的家里。在出门时,仍想送出这瓶水的刘旭鹏碰见了我,刘旭鹏是我们班的学生,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塞给我这瓶饮料。但最终仍然以同样理由让刘旭鹏收回了。没想到,之后孩子又跟着我们一路,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收下这瓶饮料。

课外,孩子们与我同在。

三、生活

赖球、学霸、233。

这是这段支教期间我的口头禅(不要问我第一个词啥意思)。

其实生活里还是如此,吃饭睡觉上厕所上课做饭……各种忙活,几乎是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本来想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的我也是因为太累的缘故还是隔日写。但最终那四五天也没动什么日记本。

24个队员,各个个性十足。但更多的仍然是包容与开放,在许多日子里,我们共同去奋斗去努力。还是有些许感动在里面。

虽然对于生活,我所写的不算多。但是,这样的感情将永存。或许未来某时,我就将它翻出来与其共享。那些曾经共同帮助和互相支持的日子。

好生活,支教造。

四、期望

期望,更多的是写给未来的学生们。

正如我的调研报告中所写:“整体来说,正觉寺太钢希望小学附近的村子在经济上会有更好的提高,由于正觉寺将成为旅游景点,届时正觉寺附近的村镇的第三产业将会更快更迅速的发展。这就更需要这里的村民获得更良好的礼仪教育以及对孩子更好的义务教育。”这里,将不再是一个让外界不看好的地方。它会更加的繁荣和壮大。教育也是。

曾经以及回来就一直有很多人问我:“你们暑假去支教,孩子们还上学吗?”、“你们支教的地区很穷吗?”、“你们支教时间这么短,孩子能学到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其实在此之前,我对此所问的许多问题还是有些疑虑的,可当来到这里,去亲身体验支教时,才能理解支教的意义。

我所在的正觉寺太钢希望小学的周围并不很穷,几乎家家水电不断甚至家家有网线,未来还有即将建成的正觉寺旅游景区来发展当地经济。但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优良并不代表着教育发展状况的良好,很有可能因为是非经济因素使得这里的教育需要更加的提高。其实今年暖春公益山东队的支教环境基本是挺好的,教室有城市学校教室基本的设施(电脑投影吊扇之类的),但缺少的,恰恰是老师。因此当与其村委会联系上时,村里的负责人是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你们能来给孩子们开拓视野真是太好了。”

于是引出了又一个问题: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的支教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可以说,一直以来,社会对大学生支教一直是争议不断(虽然还是趋于支持的态度,但明显有些争议了),“支教阴谋论”层出不穷。很多人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进行支教是在浪费大学生和被教学生双方的时间,但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支教更多的,是一种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有效反馈,这不仅仅是公益问题。支教的大学生,更多是国家的基础教育乃至其他民生问题的“排查兵”。

其实,大学生的支教,在支教地的居民来看是非常支持的。因为现在乡镇教育已经出现了“老师不缺,好老师缺”的状况。大学生支教,从一方面可以看得出来哪里的教育是有缺陷的。同时,大学生支教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对于乡村看外界是有帮助的。然而还有更重要的,大学生支教也必定会做调研,这里说的调研虽然更多的会偏向于教育,但也会反映出支教地其他方面发展的情况。(比如这次我也特意留心了关于乡村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

以上统归一句话:“大学生支教,不仅仅是支教和公益,而是为了让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甚至更多方面的现状能够更加真实的展现在社会舞台上。这样才能让他人、让社会,甚至让后代有更好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而未来支教的责任,不仅不会越来越少,而是会越来越多。这是当代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所要理解的。

其实,在我与朋友的交谈中,我们更多的也是认同这一点:更多的,不论是当地教育的软硬件的条件,还是学生贫困的帮扶,都需要的是政府的参与而不是我们的一臂之力。可以说,由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现住民目前的医疗卫生、饮食起居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相应的社保制度仍不及安全,如何让单亲或者双亲都无的孩子的家庭过上更好地日子,如何让处在家庭成员中有疾病困扰的家族有希望的明天,这,都是需要国家和有心人士、有志之士的建言献策和积极推广的。而我们大学生,正如前文所说,因为有责任,所以敢支教,愿意支教,把支教作为为国家付出的一种途径。

我的期望太多,我也不愿意粉条列举。但更多的,已经融入进文字中,化成未来的希望。在星空中看着这片神奇土地所发生的一切。

God bless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