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遂自荐》中,平原君因一个从未“锥从袋出”的门客毛遂而拯救了赵国,与楚合纵抗秦,这皆大欢喜的局面让我们对局势感到了乐观,也对平原君谦礼下士感到敬佩。
但,当我们从头开始回放平原君对待毛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得不为平原君捏一把汗——假使他执意让毛遂留下,那事情岂不在出国僵持下去吗?不过很庆幸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在我们大力称赞平原君能够重视贤才与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时,我们不能不对事件中一些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更多细节作出评价。因为现实有太多像平原君一样犯着同样的错误了。
在学校,因成绩而片面的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实力”;在公司,因攀附而扭曲真实的人才形势;在行政层面,因贪污腐败而将更多的谏言之士挡在了基层,无法将意见反映给上级……这是何等的不幸?或者说,这是谁的不幸?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为了国家,公司里的职员也在为国家创造,公务员的职责就是想尽一切有利于人民的方法来维护国家统治。但,现在,这一切,都被这阻断的“用贤之路”而变成了黄粱一梦了!
为什么千古世人称赞平原君?因为他的用贤的智慧,因国难在身,应当有责任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负责,哪管有“亲信未有听耳”,哪管有何种的利益交换?国难当头,用贤之重更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太平盛世,开放与挑战并存的当代,用贤的智慧则更显得十分必要。平原君刚开始的错在后来的出使楚国之后得到了重要的弥补。但当代的用贤价值观的错误偏偏只停留在犯错的阶段,而却不会及时的改正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所以,作为未来即将强盛的国家,平原君对待毛遂的态度或许不值得我们去学习,但他任用贤人抱求试一试的想法的心理或许值得我们借鉴。要知道当代有多少贤人因无机会“颖脱而出”而埋没在谷堆中而无法尽自己所能为国家效力。
用贤的智慧,在平原君的时代可行,而在当代,更是迫在眉睫之事。
写于201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