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十八岁回忆(二)

第二辑 成长的神奇,人生的神奇

开始的开始 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北京东路的日子》

孩子、天使,两个名词,一段人生的差距。

十八岁之前,我们同在一个奋斗的道路上,一切努力的目的都因为这个国家的制度和体质所控制;而十八岁之后,一切都将改变,人生轨迹将成为一株大树枝干似的,每个人都将成为这大树的一部分,但,所处的位置都是不同的。这,或许就是成长的神奇,人生的神奇。

从小到大总感觉自己有很神奇的特异功能可以躲过各种灾难,不知为何,总有这种感觉。也很喜欢这种感觉。很天真的认为这样的感觉总是会持续到我的一生结束——因为,当初的我不明白何为生死。

这或许就是童年的好处吧,能够遐想一切可以遐想的东西,能够说大人不能随便乱说的话,这是一种天真,也是成长中的一部分了。

也是如此,当自己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的“熏陶”以后,很奇怪的将自己的说话做事向着看着顺眼的人们靠拢——事实上,看着顺眼的标准就是对我好的人才是顺眼的人,以至于想起小时候去出租书的书店去“拿”《老夫子》不给钱也成了正当事情,当被老板发现时却觉得老板不是好人,于是自己立志未来来书店免费提供漫画。当然,后来就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哪了,也就没那么小孩子气了。逐步认识到——人,都是有其向好的方面的。

如果说让我受影响最大的书我是真的说不上一本,但是对我影响很大的杂志,我却非常感谢两个杂志——《读者》和《电脑爱好者》。前者我在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接触了,当时看到杂志内的文字时,就油然一种品格提升的感觉——虽然那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感觉,而且并没有读出什么哲理来。但是这一切的开明,貌似都是从那些年的《读者》发迹的,使我受益匪浅。而说起《电脑爱好者》则是我在没有电脑时研究科技和互联网最根本的读物了。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两个杂志已经没去买好长时间了,但是,这样的影响已然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

当初看《读者》的时候,不知是哪个人和我说“你现在看《读者》为时尚早”,但是我真没听那个人的,于是,在有些事情上,我存在的观点总与《读者》的影响息息相关。但是呢,我却总结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做了一件事,或许今天没用,后天也没用,一年十年都没有用,而当你到第十一年的时候,这个事情所留下的印象与经验终于派上用场了,那时,你该如何想?类比到现在在中国教育体制下的高中课标式教育,在学生之间流传的各科知识无用论何日是个头?我想,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

回到孩子,回到成长。当我走进初中,时间的开始加快了她的步伐。初中的经历作为我目前人生最充实的经历已经深深印在了心里,感情与心灵的收获亦是不可忘却的。十一班,将永远在我心中留存。

我可以这么说,十一班的每个成员在经历了这三年的洗礼后,更多的人会有更现实的想法。但,当初的清纯与乐观则是我们每个人在未来现实社会打拼时的理想动力。曾听说七中建桥的学生自夸自己的班为全区最好的班,理由是中考成绩。当时听后,我很难想象一个仅仅以一个成绩为理由而排名的班级是如何存活下来的,以成绩为自己短暂的共同目标的班级成员会不会出现考试过后就分道扬镳的场面?不好说。的确,我甚至于我们肯定嫉妒他们优异的成绩,这是常人的首要感受。但,当我冷静下来回头看时,发现,有着丰富感情的班级是存在的,而且很多,于是,其实,每个班都是第一已然成为真理,因为一个班的成员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获得的感情绝对比外界来的多。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第一名班级,所以,什么都有排名了,那一切都没有变数了。人类社会也就停滞不前了。

就像高中,或许因为升学,或许因为体制,各种或许融合而成的压力在我们身上,在我们即将或者已经成年的身体和心理上压着。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第一个最有压力的大事了,但是,一切终会过去。其实,在未来,当我们成长到了而立之年时,回看如此的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压力,这样的压力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不管怎样,成长的神奇,在我们生命之中最重要的四分之一时间里我们已经完完全全感受到了,也经历到了。然而,人生的神奇,却需要我们用一生来领悟,或许,这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探求的是生存的终极问题,却收获了一个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果实。

写于2012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