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一代

 

——读何兆武口述《上学记》之感

s1950424

近日有幸拜读完由何兆武口述、文靖执笔的《上学记》,作为民国时代成长的大家代表之一,何兆武老先生走出了他自己的求学路线:先后就读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系。可以说,何先生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广度和深度,这在当代来说实属罕见,也是当代不可能有人完成的任务。按照何先生的说法,自己有的是“因兴趣而自己不由自主的去选择专业”,而有的仅仅是“这门课讲的挺有意思”或者“对这个老师敬佩”因而修习。可以说,何先生是亲身实践了真正的“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是兴趣之所在”。

由于本书是何先生的口述自传,因而不好多做评论,所以将书中部分文字摘来以供欣赏。

在一处他又说,“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另一处他再次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以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的确是很单纯很简单,但单纯和简单未必就不美好,比如说他们爱国,国家富强是他们观念世界中最优先的选项,在这个选项下,他们会接受能够达成目标的观念、制度和策略,而批判或抵制不能达成这一理想的做法。正像何先生所说的,“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不能以强调自己的特色来抹杀普遍的价值。中国有没有特色?有特色,但是这特色你不必强调”。现在,流行时尚是批判普遍真理,质疑西方式的民主科学和理性,强调文化多元,似乎要特立独行,鄙视遵守规则,觉得知识分子永远是冷峻而超然的批判者和搅乱者,这也许有他的洞见,但是,在现代中国历史中,我们却需要理解和尊重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所谓普遍真理和永恒价值的选择。在那个时代,他们却宁愿相信“历史的普遍规律”,相信民主、自由和科学……

……他引用了张奚若先生的话,说“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否定过去,迷信将来”,他说,“这十六个字还是有道理的。我们是有些鄙视过去,迷信将来,其实有些传统的东西和阶级斗争没有关系,那是人类经验的积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能随随便便就否定了。比如红灯的波长最长,看得最远,所以红灯停、绿灯走,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全世界都是这样,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得按信号灯走”……

当我们的思想不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另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的按原来的模式去套。我想历史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大概都需要坐标的转换,有些用原来的坐标解释不通了,却仍然在那里生搬硬套,那是行不通的……所以,扩大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金科玉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标准,人类进步需要不断地转换坐标,加入我们只有一种思想模式的话,人类的思想和科学就不会产生长足的进步。这和宗教不同,宗教可以只有一种信仰,可是科学不应该只是一种信仰,一个物理学家决不能说牛顿字字是真理,谁要反对就砸烂他的狗头,那科学就没进步了。

说实话,何先生这本《上学记》由于是口述,加上年纪较大,叙述部分难免有重复和主观意识,但是相对来说,挺多观点对于当代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与我们现当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丝毫不差。但现在的核心价值观还是口号,何先生却在十几年之前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践行这一切了。

当然,本书贯穿的还有一点是何先生对于政治的不敏感——他一直谨记着父亲的训诫“不要接触政治”——可能也是他躲过文革等“左”的错误的原因。因而,何先生可能不喜欢刚刚对其书与政治某些概念的强硬挂钩。

转过头来看,我们突然发现,当年的战乱连连,动荡不断的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当代的安定团结,富强和谐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当代已然出不了大师,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我们该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要知道每个时代的大师终将影响好几代人的发展,如果一代人比一代人出现的大师少,那么人类的发展也将是越来越缓慢。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该如何怎么办?每个人都有答案。

但,不管怎么说,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独到的思考,展现给我们那个时代人的真实求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深入理解那代人的活史料,也是给自己找到自己应有的求学态度和观点提供了指引方向。值得一读。

写于 2014年5月2日晚